联 系 人: 彭老师
手 机:15000890945
电话: 021-33511084
Q Q :
微信号:fudandx
E-mail:fudan.mba@163.com
于海教授畅谈人性与人文素养
2014年10月21日(周二)中午13:30,由社政学院学工组和志德书院联合主办,社政团学联承办的“学术引领人生”系列讲座第一期在工会多功能厅火热召开。本期我们有幸请到了社会学院上海市教学名师于海教授,与大家畅谈“人性与人文素养”。
引言中,于海教授即以讲座主题——“学术引领人生”开头,分享了他关于学术与人生关系的见解。他认为,学术要融入人生感悟,否则学术将是贫血的、没有灵魂的;人生感悟里也要融入学术,要不人生就会受到限制。为印证这一观点,他援引林语堂所说,“没有读书习惯的人的世界是非常有限的,他全部的经验就是他自己的有限的经验,他被束缚在自己的监狱里”。同时,他指出中国教育忽略了人性和人格的成长,呼吁中国教育应该培养“有心灵的专家”。
简短的开场白后,于海教授继续以学术和人生的关系为背景,进行了他对《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三句话的阐释。
“天命之谓性”
在邀请台下同学发表对这句话的见解后,于海教授发表了他对这句话的见解。他认为,本句中的“性”实际上就是人性,而“天命”则是客观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外部条件。中国古人认为,人性得之于天。
接下来,他从三方面解释了“天”——得之于天的事物的含义。第一个方面是来自基因的生理性遗传,是人类共有的种族特征。第二个方面是家族性,即来源于父母的遗传。第三个方面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即我们受到的家庭、社群、族群、各国文化的影响。为说明最后一点,他援引了法国社会学家布丢“早熟实际上反映的是文化特权”的观点。
“率性之谓道”
于海教授指出,人类社会有许多既定的道理,既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他举了雷锋的例子说明,前者是普遍适用于人类全体的道理,如鼓励慷慨大方、助人为乐等。后者则是一些特殊的道理,只适用于个体,只适用于某个人自己的道理。
他表示,遵循这些小道理,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事,就是所谓“率性之谓道”。这里的“性”即天性,就是我们自己特殊的、和别人不同的性情。
然而,他还特别指出,率性并不同于任性。任性者受制于当下的情感,并且其行为往往对他人造成冒犯。率性则不同——所谓“率性”,率的不应只是自己的性,还应是这个社会的性。他提倡这种意义上的率性,呼吁我们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达成同社会文化的一致性。
“修道之谓教”
接下来他阐明,既要率性,就需要认识自己的个性。而要认识自己的个性,摆脱盲目状态,就需要学习、反省、教育。天命、人性、道等等一般不会自发地显现出来,我们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讲座主要是对社政学院的同学举办,故而教授还特别提到了,鼓励我们通过“了解社会中的人性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个性”。
他还提到,本句中的“修”字有两重意思,一重是修为,一重是修养,即我们需要通过积极的修为具有修养。人是可以了解自己、从而改善自己的;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凸显。他说,父母遗传给的是一种人生的可能性、潜在性;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才能把它变为现实性。
结语中,于海老师回答了现场同学的许多问题,并再度提到了觉悟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促进其修养的增长。他举了王阳明的例子说明,天道得来需要付出千辛万苦的的努力;然,由于“天命之谓性”,人性和天命是一致的,我们终究可以去努力发掘,最后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