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 系 人: 彭老师
手 机:15000890945
电话: 021-33511084
Q Q :
微信号:fudandx
E-mail:fudan.mba@163.com
复旦金融论坛(2016)暨金融学科建设专家座谈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
2016年5月14日,复旦金融论坛(2016)暨金融学科建设专家座谈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101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主办,南京大学-牛津FDT金融创新研究院协办。论坛的主要宗旨一是聚焦于新常态下我国迫切面临的重大金融安全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二是聚焦于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学科评估与发展的现状、遭遇的挑战、未来的方向,并提出应对之策。
应邀出席论坛的嘉宾有近30所国内知名高校的金融学科带头人(详见论坛日程安排表),其中,包括应用经济学专业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位。这些专家基本都是我国高校中目前活跃在国内金融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第一线、有重要影响的中坚力量和领导者。另外,他们大都承担着繁重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工作,能在百忙中受邀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演讲,这充分展现了国内同行对复旦金融论坛的重视。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金清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创建人、“长江学者”姜波克教授致辞。虽身体微恙,张金清教授仍难掩兴奋之情,风趣地说道"是由于对与会宾朋太过'感冒'才真的感冒了"。随后,张金清教授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金融学科、金融组织、金融人才、金融科研也都要相应地进行变革,为此,本次论坛致力于搭建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为各位专家交流当下金融安全、金融发展、金融学科建设的众多热点问题提供便利。姜波克教授在致辞中与参会嘉宾分享了关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他认为,金融学科建设面临着各高校金融学教育同质化、金融教材不适合国情且未包含新理论新思潮、学生功底薄弱且未受到系统性教育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金融领域专家们的深入交流讨论,本次论坛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期待以后可以有更多类似活动。
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专场,分别围绕着"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金融学科建设"等四大议题展开讨论。
论坛专场一由南京大学-牛津FDT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李心丹教授主持,围绕着“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主题讨论。厦门大学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郑振龙教授指出套利机制是金融市场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机制,其正常运转是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国家杰青获得者吴冲锋教授认为我国投机者占比较高、市场波动性较大使得上证50ETF期权的理论价格显著高于市场价格。同济大学风险管理研究所金融工程特聘教授、上海千人计划获得者袁先智教授指出在大数据的条件下,对企业多维度数据进行全息画像、建立企业的基因图谱成为可能,由此可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建军教授将普惠性与互联网金融联系起来,提出互联网金融要朝着智能化、众智化方向发展,实现具备可持续性、广泛的包容性以及差异性三种基本特征的普惠性功能。天津大学金融工程中心主任熊熊教授介绍了计算实验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展示出计算实验金融在追寻金融现象背后规律方面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武汉大学金融系系主任彭红枫教授发现人民币和现有的国际化货币已有了相似的变动趋势,而国际化过程中的惯性和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不容忽视。
论坛专场二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红忠教授主持,围绕“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展开讨论。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陈学彬教授指出人民币贬值压力主要来自于预期引发的短期资本流动,因而建议应当加强政策沟通、构建稳定汇率机制以有效引导预期。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李仲飞教授指出,由于经理人通常更看重公司在其任期内的价值,因此在企业分红行为中会表现出偏好的时间不一致性,施加适当的惩罚则能够抑制高管对公司股东利润的侵蚀作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利辉教授认为目前我国股市、汇市、房市与银行间同业市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形势严峻,提出打造SHIBOR作为基准利率、改革“一行三会”监管结构等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张顺明教授采用严格的数学语言定义不确定性、风险、模糊性等概念,并详细介绍了效用理论的发展与目前仍未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可以利用非线性期望理论对上述问题加以突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擎教授指出金融安全与金融危机、金融主权等概念密切相关,我国的金融主权已得到一定提高,但仍有长足的进步空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系主任郭晔教授指出中国的影子银行本质是银行绕开监管而形成的业务,在“不对称监管”作用下,竞争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对银行破产风险有显著异质性的影响。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指出,M2增速狂飙突进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传统的金融理论已难以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新常态下的新宏观调控核心应是通过转移杠杆的手段以修复宏观资产负债表。
论坛专场三由厦门大学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郑振龙教授主持,围绕“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主题展开。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教授指出金融供给侧改革中,要积极做好体制内、民间、区域、互联网等多方面的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工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杨柳勇教授指出QFII在中国更倾向于投资大型企业、持股时间更短、持股比例更低、更加关注EPS的增长、获得的超额收益也更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长江教授指出当前人民币汇率存在着不合理的高估,其背后是政府主导、行业垄断等因素造成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院长贺学会教授将卖空机制在市场上涨时可充当风险释放工具、卖空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等研究结论引申到金融安全领域。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范立夫教授,从债务角度解释了当前中国M2/GDP高企与通货紧缩并存的原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范言慧教授指出中国的房地产部门和金融部门过快发展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我国也存在着类似于“荷兰病”的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高汉教授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欺诈频繁、法律缺失两大乱象,列举了互联网金融安全存在的四大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张宗新教授强调在扭曲的定价体系下加速对外开放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解决证券市场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必须要建立稳健性的资本市场制度。
论坛专场四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陈学彬教授主持,专家们围绕“如何推进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学科评估”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主持人陈学彬教授首先指出目前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存在培养的金融专业学生在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上均有欠缺、金融理论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内容上并无显著差别及金融智能化趋势将对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挑战等三大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教授发表了“关于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的演讲,指出国内高校在金融学科建设上投入产出不平衡的局面需加以改善,各高校之间要进行良性竞争并强化全方位的合作。山东大学数学学院院长、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院长陈增敬教授指出,创建“一流学科”的难题是提出有效的评价体系,各高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应具有本校特色。辽宁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曲昭光教授指出我国各高校在金融学科的制度建设和学科评估等方面存在制度设计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及评价数字有水分三方面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指出师范院校推进金融学科建设的主要难题是缺乏完整的金融学培养体系。最后,主持人又请应用经济学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郑振龙教授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学科评估的相关情况,随后大家介绍了各校的具体做法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全体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本次论坛为我国金融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搭建了高层次的平台,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我国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的全面发展与安全稳定开拓了新视野,为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瓶颈突破、持续发展贡献了新力量。会后,许多参会嘉宾又以微信、短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对论坛主办方表达了真挚的感谢,认为本次论坛形式与安排细致、新颖、有效,沟通、讨论充分、快乐、有吸引力,同时希望之后能继续举办类似的金融论坛。至此,复旦金融论坛(2016)暨金融学科建设专家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相信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的不懈努力下,在全国各高校的通力支持下,复旦金融论坛必定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