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 系 人: 彭老师
手 机:15000890945
电话: 021-33511084
Q Q :
微信号:fudandx
E-mail:fudan.mba@163.com
金融危机、全球化逆转和杭州共识
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导师。
金融危机现在看起来确实很像是连锁经营,2008年从美国发源,2010年横扫欧洲,2015年再到新兴市场任意肆虐,未来可能甚至会全面摧毁整个全球货币体系。
从宏观部门的资産负债表视角来观察,美国的次债危机源于过高的居民方面的杠杆和债务;欧债危机则源于过高的中央政府公共部门的杠杆以及债务;新兴市场危机则源于货币错配导致过高的对外部门的杠杆和债务;而最终的货币体系危机则可能源于理论上杠杆可以无限高的货币部门,即信用货币体系下的中央银行资産负债表的无底綫扩张。最终的货币体系危机意味著汇率的巨幅震荡、货币区解体、资産价格的剧烈波动和恶性通货膨胀。
这次的不同在于,我们不仅有通货膨胀还有了名义负利率,这似乎让市场和货币决策者觉得可以掉以轻心,而这源起于上一轮全球化3.0的内在结构。那一轮全球化,或者淮确地说,美式和美元主导的全球化的重要特徵就是,包括中国的劳动力、沙特和俄罗斯的石油、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都被整合到了以美国爲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産业链和价值链中。所以全球的核心通胀被以中国爲代表的全球製造业的産能过剩全面压制。
其实上一轮全球化的繁荣就是发达经济体居民和政府加杠杆全力扩张需求的过程,也是新兴市场获得外来资本,增加産能完成原始积累和经济追赶的过程,幷伴随著以美元爲核心动力的多重投放,带来全球货币部门流动性的洪水泛滥。这个过程一度十分甜蜜,危机连锁店改变了这一切,现在一旦全球进行再平衡和结构调整,就必然体现在全球化倒退和去杠杆过程的风险释放,以及以邻爲壑的民粹掘起上。1998~2008的全球化3.0高潮、黄金时代的超凡增长确实是真实的,但也许是一次性的。
毫无疑问,中国在全球化3.0进程中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作爲一个追赶的、转型的超大型经济体,同时中国也有著三大困惑——在贸易方面,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而卖什么什么就变得便宜;在汇率方面,人民币一度对外升值(2015年811汇改之前),而同时对内持续贬值;最后在投资方面,中国想买的往往买不到,而很多买到的资産都在赔钱。这正是全球化3.0的特殊贸易、投资、金融和货币治理结构使然。
全球化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9月的G20杭州峰会至关重要,中国意在力挽全球化逆转之狂澜,给处于十字路口的全球经济指点方向。有趣的是,G8列强百多年前凭藉坚船利炮,逼“天朝大国”五口通商、改革开放;而当下却是中国再度高举全球化大旗,口口声声自由贸易与投资,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和包容式增长。真可谓沧海桑田攻守易势。
由于在西湖畔信誓旦旦的各国大统领中,或有不少人将很快会纷纷离开权力中心,所以这份称爲“杭州共识”的誓言,不论是在短期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还是中期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世界治理结构的改革,或是更爲长远的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方面,其可靠性都有待考验。
中国的担当肯定有著自身的义利观和现实主义态度,而这些努力需要在G20平台上得到各主要经济体的认可。当下唯有中国贡献和大国认可的杭州共识及西湖框架,才能再度驱动新一轮的全球化和未来增长之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