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 系 人: 彭老师
手 机:15000890945
电话: 021-33511084
Q Q :
微信号:fudandx
E-mail:fudan.mba@163.com
复旦大学教授观点 | 葛剑雄:读书与人生
8月8日在复旦管院举行的“聚励30·书香传情”校友答谢交流会上,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老师带来精彩的主题演讲——读书与人生。葛老师深入浅出地剖析读书的方法、讲述读书的意义,引人思考读书之道、人生之道。以下为葛老师的演讲实录,有部分删减。
读书是任何人都离不开的事
我们在座各位,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包括你们的下一代,都是离不开读书的。我这里讲的都是广义的读书,除了纸制的,手机上接触也可以读书,这是发展的趋势,我们这代人很幸运,碰到了这个时期了。今天我们已经到了这个社会,打开数据库,里面上千个文件多少亿字。这个是古人的梦想,今天成为事实了。
不久将来,全世界所有书、杂志、档案、照片统统可以进入你的终端。这个终端也许是屏幕、手表,或者身体上给你放一个芯片,都可以解决。现在只有两个障碍,一个是版权问题,不是所有的知识所有的这些都让人自由使用的,有的版权不给你,也没有办法。第二个是钱,比如说我这个原来印刷厂用纸本读书的,现在改成数字,怎么吃饭?我现在做了半年图书馆长都知道,我们订外汇杂志都是数据库捆绑式,要求继续订杂志,这样数字化可以给你便宜一点,因为大家都订数字化的纸制书本就卖不掉了。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把人类积累的知识和发明拿在手里。
知识的爆炸,获得知识的容易,我们今天讲读书,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讲究方法的话,临时随意看,收获会很小。
读书之道——学会选择
读书是个人化的事,也是要谈方法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希望各位能区分我自己今天读书,或者今天读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目的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们现在读书最多的目的是为了求知,为了获得知识,一个人什么知识都要靠自己积累是不可能的,都要靠自己经历这一辈子永远经历不到,怎么办呢?通过读书,吸收信息,你就可以知道很多你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经历,或者人类现在这一代人都没有办法经历的知识,你都可以获得,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读书,最主要掌握什么呢?要掌握选择,不选择不行,因为人类积累的知识太多了,新产生的知识也很多,那些书,即使不考虑那些垃圾也是太多了,你一辈子哪怕不吃不喝,整天看,非但看不完,连某一个部分都不一定看全,所以你必须选择。
现在知识丰富到什么程度呢?现在讲世界名校,哈佛大学有1600万种书,有的一种就是上万,复旦大学号称藏书是国内仅次于北大的,单本的书,大概300、400万种,我做馆长一年新进的书12万种,怎么背得完?编目录都来不及。怎么看?不选择行吗?还有就是我针对某一问题,我今天要考会计师,就这样的书也多得很,要选择,现在很多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掏钱,没有其他目的,有的就是为了提高流通面,有的书拿来也看不懂,这样你选择看什么呢?所以学会选择这是我们能够成功的求知的关键。
怎么选择呢?首先你自己要有范围,想要无所不懂、无所不通,这是吹牛,不可能的。古人说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不可能的。比如经济,一个经济下面具体的学问分了很多,一个经济学家都不敢说经济的都已经掌握了,一门学科,以前物理就是物理学家,现在低温物理、固态物理什么的,下面又分了很多,选择就是根据自己目前阶段最需要的部分,选择题目范围。我们有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兴趣,不能随心所欲。一年看多少书呢?还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如果大家为了求知的目的,一定要注意选择。求知阶段有些话忽悠你的,不要相信,有说叫快乐易懂,这个读了就能快乐起来吗?我们研究历史的人,看南京大屠杀,你能看得快乐吗?能快乐最好,但是有的时候为了具体目标,不快乐也要看。人家告诉我,考美国注册会计师要复习,网上要下载课程,其中有老师就跟你这么说,这些课念起来很枯燥,但是你要想到,读了这些课将来考试就会有很多钱,甚至在屏幕旁边挂一张100美元的大钞,累了就看看,精神就来了。现在我们有些高深的理论,的确是很枯燥的,以前讲科学家就进了地狱之门,不到地狱想进天堂是不可能的,要求知念书,要有坚定的决心和选择。
研究不能选择,要穷尽
我们看书是为了什么?要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无论是具体的策略,还是整个战略,是个大的项目,或者是一个具体问题。你今天如果为了研究的目的要去找资料读书,这就不能叫选择,要穷尽,把什么书都找全,越多越好,不要讲究内容,还要讲究版本,比如这本书是1990年版的,但是第一版如果是1970年的,我还得把1970年找来,否则里面有的错你都不知道,或者有的改变了。有的时候还要找新本,张三有这本书,把李四的也找来,越全越好,有可能你的解决思路的灵感就在这里面,你漏了还以为有新的发现,有的时候做了半天很得意,人家告诉你,对不起,那本书早就十年前就有了。你如果真的要做研究,如果不穷尽就要出洋相。
我刚才讲,求知可以选,到研究阶段是不能选的,必须把各种资料都要的,这方面现在条件好得多了,现在通过数据库,我基本可以把资料都收全,研究阶段读书还要老老实实,看过的就看过,没有看过的就没有看过,用人家的结论就是用人家的结论,这个不仅是学术道德,而且还关系到你到最后有没有成绩。我们有一个教授很有名的,被人抓住,文章登在中国社会科学上面,说他剽窃、抄袭。我碰到说你写个文章反不反驳,他说说不清楚,我说为什么呢?你就承认哪些是你的,哪些不是你的。他说道不清楚,为什么道不清楚?就是因为人家几个就可以把你问倒。他引用人家一句话,没有看过原文,是看人家翻译的,自己没有研究过,就拿过来了。结果被人家抓住了。
还有一个例子,研究农学的人都说中国农业有一个重要的阶段,从公元4世纪开始在江西已经种小麦了,我当时一看,我是研究移民史的,江西怎么会种小麦呢?看所有讲农业历史的书都这么说,这个就是穷尽了,我找第一本是谁,最后是个老先生,拿着书,如果只看后面就上当了。有什么根据呢?根据出在晋书上面,我家里正好有看了一下,那个老先生糊涂了,那里写的是江之西,他看糊涂了就一直写江西。查下来江之西是什么地方?钱塘江,这个就好解释了,就是今天浙江的西部跟江苏的南部,为什么呢?因为公元4世纪的时候,北方大批移民移到了今天的南京,东京的皇帝、大臣都住在这里,北方人到了这里吃不到面食了,不高兴了,要吃面食,浙江不产面食,皇帝下令种,就在南京附近,南京附近都是丘陵,就这样一路种上来,这个就解释得通了,怎么会跑到江西去呢?江西没有什么人。很低级的事,延续这么多年,这个穷尽看了书就解决问题了。
现在方便了,手机上都能看了。如果研究历史一定要把资料找全,缺了这一块,偏偏问题就出在这一块,所以不管做什么,为了研究要穷尽。研究的话就谈不上什么都快乐了,很枯燥的数字,而且往往最容易出错就出在数字上,无论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就出在这个问题上。人重复一些单纯的事情,容易出错,这时候查资料要全神贯之。现在进入读图时代,什么东西用图表示,这个是不对的,有些抽象的概念图是表达不出来的。我们文字系数有自己的规律,从小我们培养自己就要通过文字产生一个图像,这是你的本事,如果从小都是看具体的图,看这个水平线看着照片,甚至3D打印的东西摸一摸,这是给瞎子看的,经过描述这个东西多高多远,你脑子里面有一个概念。我们现在叫同学记笔记,有的同学就不记,拿个手机看,什么都录音录下来,这个不行的,叫你记笔记,是锻炼你一边听一边记录,有的人是脑子里记,同时会归纳,不是什么话都记下来,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时间长了可以锻炼你的归纳能力。我们背书,电脑都有还背什么呢?这是培养你记的能力,养成习惯以后,一遍听下来,要害就抓住了。
还有一点,现在说提倡学经典,指责知识碎片化不好,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学经典,世界那么多经典怎么学得过来呢?今天我看新闻,如果每个新闻都看一遍,什么事都不要干了,这就是碎片化,我今天要什么,在财经方面看一看,政治看一看,有些需要一个题目就够了,这也可以,都要追求完美,追求全。研究不行,研究阶段需要全,研究阶段不全就不能比较分析,研究阶段必要的经典也是需要的,要看这个经典意识不一定水平高低,而是你要找到最基本的原点的东西,你再研究的话才有基础。
出于人生乐趣和精神需求的读书,是最高阶段
没有具体目的,出于人生的乐趣,人生的需求,这个是最高阶段的,这个没有方法的,你自己认为好就看,不要我推荐,我推荐说好,你说不好,没有关系,你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抽一篇看也可以,从头看也可以,躺着看也可以,边喝咖啡边看也可以,都可以,这是作为人生的需求,这些书看来干什么?我就反过来问你?要钱干什么?吃饭干什么?人生的意义相当大的层面是精神上的,你看了书使你精神愉快,这有什么不好?你要什么具体目呢?看这些书的时候不是为了职称、发表论文、搞执照,也不是为了研究什么课题,就是为了满足人生的需求,有些学生说我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不要看了,逼着你看书就不行了。世界上精神生活不止读书。人生精神需求可以有很多寄托,养花、养鸟等。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读书作为需求,因为这最方便最容易满足你的需求,其他的,我今天玩乐器,弄什么东西,范围很小,读书是无限的,超越时间、空间、古今中外,都是可以通过读书的途径来获得这个乐趣。
这样的读书,特别对小孩子来说,可以激发出他内心的灵感,激发出他的天赋和潜力,为什么呢?他的兴趣往往是从自己内心呼应的,你爸爸妈妈指定他看音乐的书,可能他一点兴趣都没有,让他看到探险的书他有兴趣了,比如说举个极端的例子,有的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毫无兴趣的数学书他看的津津有味,他以后既然能够写出来。如果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书,这个就埋没了。我们现在已故的谭教授分析,说中国绝大部分天才孩子是在农村的,但是没有方式激发他的天赋。如果让他看书,也许他就在某个方面成为天才。这一点我坚信,真正成功的不一定是某个方面的天才。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天才最勤奋,这是骗小孩子的,天才就是天才,如果天才没有接触到跟他天赋有关的知识和机会,他永远就成不了天才,这个天才是特殊的,多少年出一个,但是我讲的天才,大多数是某一方面的天赋。我善于讲话,就做演说家去,做推销,而不是坐在房间里写文章。这次孙洋、宁泽涛都是天才被发现了,不是找一个人刻苦练,这个是骗小孩子的,正常的社会为什么不让他们各得其所呢?家长就要思考这个问题。早期怎么发现孩子的天赋?以前说小孩婴儿的时候在他面前放什么东西,他拿什么。这是开玩笑的。等到他读书了,让他自由读书,发现他的兴趣天才,这个办法行之有效。
有人担心,小孩子随便给他看书,看坏了怎么办?没有看坏的。我以前管学生的,很多坏学生都是到社会上的,不是看书看坏的。文化大革命就是收集黄色手抄本,最黄的一本是新婚第一夜,这个有什么黄呢?这就是新婚的常识。红楼梦,现在这个又算什么呢?很多事情不是看书,而是说社会家庭。我们以前认为犯罪的,同性恋什么的,这个不是犯罪,这是一种心理,跟书是没有关系的,大家放心,你们看吧,你们这个年纪看了,保证不会看了书做坏事,要做坏事是本来你就想做坏事。
幸福与否还有主观的标准,为了幸福去读书
对在座各位大多数最佳的为人生读书的时间的确已经过了,现在大家都忙于事业,往往这一段时间退休了,或者是业余的时间才能够随心所欲的读书,否则像我们做教授,今天要写一篇论文,我怎么能够随意搜一篇文章呢?我现在到了这个年纪巴不得论文不要写了,但是没有办法还得写。这个谈不上乐趣的,我能够随心所欲的看书,这个是我的乐趣。我们不得以的,没有办法,太忙了。我也是这样,不想写,这个是怪自己,一个人能够追求无限目标吗?总有个限度,首先要明确几点,你一辈子都不能看完所有书的,一辈子只能选择研究问题,如果讲到财富的话,能够占有的财富,使用财富也是有限的,加一个0两个0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最后讲到,任何人的成功愉快,有主观的标准,主观的标准为什么自己不能调节呢?
以前有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退一步,哪怕退半步,稍微放松一点,你就宽了。胡润曾经调查过,中国年轻人多少钱才够?有的说1亿,有的说10亿。后来他问一个人的目标是什么,他说我的目标是这辈子究竟能挣多少钱,他永远没有目标的,目标永远没有底的,他有没有真正幸福呢?未必。所以一个社会发达了,一个人地位提高了,最后决定有没有幸福,这是在于他自己。能不能随心所欲读书,也是界定于你自己。你主动一点,这个时间就来了,幸福感也就来了,读书就是这样。
还有一些人的参照系都是高于自己,不现实的。以前有一个同学,一打听我在做什么,他就赶快做,他跟我们竞争,但是竞争不过我们的。他吃饭都每天不吃,骑自行车到食堂,拿着馒头到图书馆去,心底跟我们较劲,但是较不过我们。他想到你这个年龄的时候都怎么怎么样,我说我要像你这样想的话我早就完了,比我小的克林顿都当总统了。参照系换一换幸福感就上来了。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要以为国家领导人很风光,其实不是这样的,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愉快的。现在我们主席为了国家利益,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愉快的。有一次我陪一个中央领导出去,他一点自由都没有的,为什么呢?他是要为党和人民利益,要照顾他的安全,要使他万无一失。有一次我陪一个副委员长,我们在拉萨,他想到拉萨街上给老婆买一点小东西,但因为安全考虑也去不了。他看书也不一定自由的,说不定警卫记下来报告别人说他看什么书了。从这个角度讲,人不能随心所欲的看书,不要怪其他的,决定的就是我们自己。
为了幸福去读书,这一类的读书是最好的,衡量一个社会好不好,进步不进步,主要看这一类的人多不多。以色列人看书,很多跟中国一样,都是为了有具体目标的比较多,但是他们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具体目标的,德国人看书,北欧人看书,很多人都是随心所欲的,日本人比我们也幸福一点,我们以前讲日本上班的时候都在看书,看什么书?大多数看的是画报,看的动画,看好以后下车了,很多书扔掉了,一次性的,也不是像我们都在研究股票或者干什么事情,中国人千万要腾出一点时间来,除了前面两个目的以外,为了人的幸福,这样去看书。这个社会才是真正的文明,真正的进步。现在这个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多了,一方面为了去谋生,必须考这个考那个,必须做这个,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人比较有节制的,他认为谋生手段解决了,挣的钱够了,往往有的提前退休了,有的从事艺术,有的周游世界,这样才真正获得自身的幸福,而不是干到最后一个倒下来,万贯家财留给后人了,这个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大家担心这样一来社会是不是倒退呢?人类社会要解决温饱解决物质需求早就够了,下面的其实都是人造出来要让你拼命干活,我们以前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这个就是产品过剩,现在到了我们自己的,我们现在是产能过剩,现在想出一带一路,希望富裕的产能,富裕的资金能够转移到外面去,既帮人家也帮我们自己,这个很好,如果一个社会无限期的追求具体的目标,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真正的幸福,必须恰如其分的处理好,有一部分是用于精神生活,个人是这样的,精神生活会逐步提高。我们农业,上次张高丽副总理和俞正声主席做报告,谈到农业的困境,美国的农业基本上是这样,政府和市场一起调控,是按需生产的,理论上来讲可以生产满足绝大多数人口需要,这个不生产,就控制,就靠这个保持自己在世界战略中间的地位,不是拼命生产,这个角度讲,一个国家真正能够条件好,使它的国民用于精神生活、用于精神需求的分量,并且不断提高,这个国家裁是真正发达的,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真正幸福,现在完全靠国家还做不到,所以靠我们自己。
我今天讲的这些,希望大家把读书和人生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的求知,或者把知识、把读书看成提高本人物质待遇的一块。要留出一部分时间来,满足自己人生的需求。谢谢。